中国朝代纪元表
皇帝名号年号列表
约前30世纪初
五帝
约前21世纪初
  • 远古的传说

  • 炎黄联盟

  • 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阪泉之战是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

  •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 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xī)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 传说炎帝①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 相传黄帝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銅,发明了弓箭。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会缫(sāo)丝,擅长纺织。

  • 尧、舜、禹的禅让

  • 禅(shàn)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 禅让制,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 大禹治水

  •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禹的父亲鲧(gǔn)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人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消除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 大禹治水的精神: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220
    三国
    280
    220
    265
    221
    蜀汉
    263
    222
    280
    420
    南北朝
    589
    420
    南朝
    589
    420
    479
    479 ~ 502   齐
    502
    557
    557 ~ 589   陈
    386
    北朝
    581
    386
    北魏
    534
    534 ~ 550   东魏
    550 ~ 577   北齐
    534 ~ 556   西魏
    557 ~ 581   北周
    907
    五代十国
    979
    907
    五代
    960
    907 ~ 923   后梁
    923 ~ 936   后唐
    936 ~ 947   后晋
    947 ~ 950   后汉
    951 ~ 960   后周
    902
    十国
    979
    902 ~ 937   吴
    937 ~ 975   南唐
    907
    吴越
    978
    903 ~ 925   前蜀
    907
    963
    909 ~ 945   闽
    917
    南汉
    971
    924 ~ 963   荆南
    934 ~ 965   后蜀
    951 ~ 979   北汉
    前1046
    前256
    前1046
    西周
    前771
    • 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 西周的分封制

    •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 (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 国人暴动

    •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 (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前770
      东周
      前256
      •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yì),史称东周,进入了春秋时期。

      •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 动荡的春秋时期

      •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 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2、手工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商品交换市场和金属货币。

      • 王室衰微

      • (原因)①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②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 (影响)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 诸侯争霸

      • (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 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战国时期

      •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 战国时期,强大的谐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 桂陵之战

      • 马陵之战

      • 长平之战

      • 商鞅变法

      • (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

      • 商鞅变法内容

      • 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 李冰主持都江堰水利工程

      • 建成之后影响:①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②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 百家争鸣

      •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前770
        春秋时代
        前476
        前475
        战国时代
        前221
        前206
        220
        前206
        西汉
        25
        • 西汉的建立

        •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 汉初的社会状况

        • (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 (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 面临的首要问题

        •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 休养生息政策

        •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 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③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鼓励生产) ④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

        • 文景之治

        •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 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②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③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以身作则(汉文帝以节俭著称)。

        •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

        • 措施: (政治)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 (思想)“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经济)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特价。 (军事)北击匈奴。

        •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 西汉灭亡

        •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

        • 汉文帝时,开始采用由各地推荐人才的方法,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汉武帝在位时期,将这种新的选官方法定为制度,这就是“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有时汉武帝还亲自出题考察,如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而被任用的。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有杰出才能的人。(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25
          东汉
          220
          • 东汉的兴衰

          • 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 光武中兴

          •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局面,社会趋于动荡,出现割据局面,王朝走向衰亡。

          • 黄巾起义

          • 黄巾起义

            265
            420
            265
            西晋
            317
            • 西晋的建立

            • 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 八王之乱

            • (背景)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 (概况)昏庸无能的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 八王之乱

            • (影响)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③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的转折点。

            • 西晋灭亡

            •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317
              东晋
              420
              • 东晋的建立

              • 司马睿[ruì]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

                960
                1279
                960
                北宋
                1127
                1127
                南宋
                1279
                约前2070
                前1600
                • 夏朝的兴衰

                •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 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 二里头遗址: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 (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 (二里头遗址)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 灭亡: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灭。

                  前1600
                  前1046
                  • 夏朝后期,商部族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jié]),桀大败,夏王朝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Bó)。

                  • 迁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 武王伐纣

                  • 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 甲骨文

                  •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 (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 (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青铜器

                  •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 (代表)①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②四羊方尊(造型奇特)③利簋(guǐ)

                  • (制作)①成分:铜、锡、铅;②方法:泥范铸造法

                  •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bèi)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前1600
                    商前期
                    前1300
                    前1300
                    商后期
                    前1046
                    前221 ~ 前206   秦
                    • 秦灭六国

                    • 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 秦统一中国

                    •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 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 中央集权制度内容:①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②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③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意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 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 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 军事上:派大将蒙恬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开灵渠。

                    • 秦末农民大起义

                    • 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上缴国家);②繁重的徭役(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和兵役(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③残酷的刑法;④秦二世更加残暴。

                    • 陈胜、吴广起义

                    •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 原因:①直接原因:陈胜、吴广因大雨误期,按律当斩;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爆发时间地点: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经过: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
                      结果:起义失败。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秦的灭亡

                    •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泰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追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 楚汉之争

                    •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历时四年,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 破釜沉舟

                    • 公元前207年,在河北巨鹿一带的反秦队伍被30万秦军围攻。危急情况下,身为次将的项羽杀死了观望拖延的主将,率领两万人前往救援。在渡过漳水后,项羽命令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在激战中,起义军的战士勇猛杀敌,以一当十,打得秦军落花流水,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此后,秦朝再也无力挽回败局。

                      581 ~ 618   隋
                      •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 589年,隋朝(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 隋朝统一(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 开通大运河

                      •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 (意义、作用)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 隋朝的灭亡

                      • 隋炀(yáng)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 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迅速蔓延至全国,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 拓展

                      • 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高超。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 隋朝称今天的台湾为流求。隋炀帝即位不久,就派人前往流求,先后有三次。

                        618
                        907
                        • “贞观之治”

                        •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 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 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 “开元盛世”

                        • 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 女皇帝武则天

                        • 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 (影响)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368
                          1644
                          1616
                          1911
                          •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

                          • 明朝灭亡以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打败李自成的军队。

                          • 八旗制度

                          •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入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 入则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以后, 旗人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直到清朝后期,旗人还享受官估俸,但他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勇猛善战,而是养尊处优,败落无能。后来,人们还把享有特权而又不务正业的人称作“八旗子弟”。(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统一)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 (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南部。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 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 顺治帝接见达赖五世,并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嘛喇”的封号。

                          • 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 (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 (颁布法律)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 (作用)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巩固西北边疆

                          • 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 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 1771年,乾隆皇帝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 雅克萨之战

                          •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并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 清朝的疆域

                          •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 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1912 ~ 1949   中华民国
                            907
                            1125
                            • 政权的建立

                            • 辽(契丹):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发展措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1206
                              1368
                              1115
                              1234
                              • 建立政权

                              • 11世纪末,完颜阿骨打(完颜部的首领)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 1115年,阿骨打(金太祖)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后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

                              • (发展壮大)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1038
                                西夏
                                1227
                                • 政权的建立

                                • 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hào]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 (发展措施)①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②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前2050
                                  前2000
                                  前1950
                                  前1900
                                  前1850
                                  前1800
                                  前1750
                                  前1700
                                  前1650
                                  前1600
                                  前1550
                                  前1500
                                  前1450
                                  前1400
                                  前1350
                                  前1300
                                  前1250
                                  前1200
                                  前1150
                                  前1100
                                  前1050
                                  前1000
                                  前950
                                  前900
                                  前850
                                  前800
                                  前750
                                  前700
                                  前650
                                  前600
                                  前550
                                  前500
                                  前450
                                  前400
                                  前350
                                  前300
                                  前250
                                  前200
                                  前150
                                  前100
                                  前50
                                  公元元年
                                  50年
                                  100年
                                  150年
                                  200年
                                  250年
                                  300年
                                  350年
                                  400年
                                  450年
                                  500年
                                  550年
                                  600年
                                  650年
                                  700年
                                  750年
                                  800年
                                  850年
                                  900年
                                  950年
                                  1000年
                                  1050年
                                  1100年
                                  1150年
                                  1200年
                                  1250年
                                  1300年
                                  1350年
                                  1400年
                                  1450年
                                  1500年
                                  1550年
                                  1600年
                                  1650年
                                  1700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1900年
                                  1950年
                                  2000年
                                  ×
                                   

                                  版权所有!www.sieye.cn
                                  E.Mail:sieye@sohu.com QQ:66697110